理论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建设 > 理论热点 > 正文

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发布日期:2018-10-20     点击:

一、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实施载体

1.课程育人工程:高质量实施思政理论课“三项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重点培育一批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文化育人工程:深入贯彻《浙江省高校文化育人工程实施方案》,推广一批在文明校园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培育、文化校园阵地建设等方面工作载体。

3.新媒体育人工程:运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一批统筹网络育人资源的新媒体育人阵地,形成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独具特色的“新媒体育人模式”。

4.实践育人工程: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育环节,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培育一批社会实践精品,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平台,深化文明寝室建设,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育人体系。

三、相关要求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进思政理论课改革与创新,落实《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实施高质量思政理论课建设“三项计划”。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质量提升计划,加大督导力度,推动11所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2年内达到教育部颁布的建设标准,并形成各自的教学和研究特色;推动其他高校马院3年内基本达到建设标准要求。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开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建设一批省级名师工作室;加大思政理论课教师配备力度,三年内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比分别基本达到1:350、1:550的配备要求,进一步办好暑期集中备课活动。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计划,成立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督导)委员会,组织对思政理论课开展教学检查和督导,每年发布教学效果评估报告。组织开展大学生理论知识大赛,提高大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课程设臵,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深入贯彻《浙江省高校文化育人工程实施方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赋予传统文化品牌新内涵,着力培育一批新的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深入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会同省文明办评选“省级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持之以恒抓好文明寝室建设,坚持和完善辅导员进驻公寓制度,健全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完善公寓学生记实考评制度,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深化文明修身活动,以文明仪表、文明课堂、文明就餐、文明待人、文明离校等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3.创新推动新媒体育人。坚持“立德树人”,运用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独具特色的“新媒体育人模式”。按照“互联网+育人”要求,建好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新高地,建设20个示范性“易班”,建设好全省大学生理论学习“理想之光”APP和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库。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新媒体综合平台,实现资源共融共通共享,更好服务师生。创新改进新媒体宣传,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工作室建设,建立全省高校新媒体矩阵。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开展“高校新媒体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新媒体文明进校园”等新媒体文化建设活动;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文化精品,推出一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探索研究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4.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充分发挥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优势,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引导广大师生在体验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为民务实、担当有为的优良品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育环节,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深化“双百双进”和“百校联百镇”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文明寝室管理,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